南京没有吸血江苏
发布日期:2025-05-22 08:28    点击次数:178

01

这段时间在镇江、无锡、苏州、上海和杭州跑了一圈,深感哪怕都在沪宁线和长三角,但很多城市的人对南京并不了解。

有些外地人会觉得,南京拿了“江苏省会”的名头,占了江苏这么多资源,怎么GDP还不如苏州?

杭州人在10多年前还有“宁杭之辩”,现在他们对标更多的是深圳,确实不怎么关注南京。可能在浙江一个问题是:2025年,宁波GDP会不会超过南京?

南京这个城市到底怎样?

我分享了一个上海人最近在南京发生的真实故事(以下是当事人第一人称)。原文来自《南京是个好城市》。

——应合作机构邀请,在春暖花开时候跑了一趟南京,去分享对最近宏观形势和投资方面的一些看法。

在会议场所吃了个午饭就去赴下午的约,结束以后准备赶回会场,一看距离9公里时间还剩一小时,于是在南京明媚的春光里骑自行车回去。

一边骑车一边哼着歌一边享受春光的时候接到了025开头的一个电话,第一句就是:“您好,我是南京市公安局XX派出所,你是不是叫XXX,现在在南京”?

我心里冷笑:多么拙劣的骗局,说吧,这次想骗我啥?

不过这位“警官姐姐”普通话倒挺标准声音挺好听的,于是没挂电话继续听下去。

对面继续“刚才你是不是在XXX活动?我们有热心市民捡到了你的钱包,里面有你的身份证银行卡还有今天晚上9点回上海的火车票。”

这个时候我开始觉得这是个高端局了:把我的信息和行程搞得这么清楚,够下血本啊!

但是习惯性的还是去摸了一下:钱包果然不见了。应该是刚才骑自行车的时候,放在裤兜里的包被甩飞了~

赶紧收回已经到了嘴边准备怼骗子的的“我在南京又不犯法”,跟警官姐姐讲:对对对,我钱包的确丢了……

警官姐姐很干脆:我给你个电话你记一下,你去找人家拿一下,拿完以后你打这个电话回来跟我说一声就说拿到了。

十分钟以后我拿到了我的钱包,是一位特别NICE的老师姐姐。

这位姐姐拒绝了我加个微信发个红包表示感谢的需求,并且反复跟我确认了一下我钱包里面真的是一毛钱现金都没有的事实,最后挥手告别的时候姐姐跟我说“欢迎下次再来”。

两分钟以后我给派出所的警官姐姐也汇报了已经顺利拿回钱包的情况,也同样收获了一句特别干脆的“欢迎下次再来”。

这件事情还有个后续:晚上在南京南站等回上海的高铁的时候,我刚进洗手间就在地板上也发现了一张身份证,丢身份证的是个1989年5月4日生人的新沂小伙。我一边感慨人家这个生在青年节的青年生日真是不错啊,一边想着今天钱包失而复得的事儿:今天我也得把这张身份证给送到派出所去,把爱传递下去。

五分钟以后我把身份证送到了南京南站警务站,看着警察小伙子给失主打了电话。

走的时候也收获了警察小伙的一句:“欢迎下次再来”。

南京人的厚道,是能感染人的。

因为,城市氛围犹如链式空间,你被温暖过,就忍不住把这份暖意续上。

以上都是实录,实际上这种事在南京经常发生,在网上总有人说“南京好人多”。

02

北方人可能以为南京是“江南城市”,要说精细婉约,南京人当然是有的,红楼梦里的绮丽,比任何中国城市都要来得细腻。

但南京人不仅有江南“秀气”,还有北方的“大气”,心思可能不够玲珑,商业方面也做得不能尽兴,但天生“厚道”。

南京人的厚道,藏在春天的梧桐叶隙里,落在陌生人的问好上,融进一碗冒着热气的鸭血粉丝汤中。

它不是宣传口号,是市井街巷里触手可及的暖意。

我们了解,这是千年文脉浸润出的城市底色,都是体面人,很难没底线。

中国有四个或五个古都的说法,但只有南京的底色不仅在宫阙之内,除了庙堂文化,还在自然山水、街巷市井里。

唐诗宋词和明清文章里,不管是不是首都,“南京”都是被提及最多的城市。不是首都赋予南京都城气质,而是来自全国的文人雅士塑造了一个“文化上的南京城”。

文化这东西,看起来有点风雅、有点保守、有点自我约束,但耐得过时间。

南京很多街头小店,根本不起眼,但口味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认识南京一家老字号,食客排到街角,老板娘仍坚持现做现卖。

“急什么?火候差了,味道就假了。”

她说这话时,挺大大咧咧,又透着十足真诚。

可能这一刻,你会感觉到南京这个城市简单、可爱。

03

之前,杭州捷群的朋友跟我谈论南京的城市故事线,我就提到南京是华夏文化的代言人,自古至今,一直坚守着“文化底线”。

一个有底线的城市,在发展经济、做生意时,不可能“忘乎所以”,它会考虑很多方面。

会有一定的取舍与平衡,既不会“背水一战”,也不会“全力以赴”,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与从容空间。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还有曾经的广州(GDP曾经比北京还高),相对容易出商业巨头,因为行业聚集,本土提供了规模市场和对外扩张的足够利润。

而二线城市要想培育出一个超级巨头公司,这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一线的城市光环、信息以及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往往只能悉心培育,敢闯敢打,“堆积资源”去“搞一个大的”。

而南京这个城市不大可能全力支持发展出一个超级的垄断巨头,用绝对性的政策导向、全部的城市资源甚至罔顾法律法规,去庇佑它、护航它。

它会考虑合规性,很多条条框框在南京确实是“桎梏”,也不敢轻易碰。

它也会考虑产业巨头和小微企业的平衡,考虑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性,也会考虑其他人是怎么考虑的,这制约了南京“全力去做一件事的冲动”。

某种方面,南京确实不太能做到完全的“在商言商”,也无法做“极致的事”,这是一个自古至今都很有政治觉悟、顾虑大局的城市。

所以,这样的南京,一定也会“错失”很多商业机会。

因为在极度内卷的中国商业现状中,去争去抢才会拿到经济发展政策、开发区、工业土地资源,才会有“大发展"和GDP的壮大。

南京还有一个特点,科研强、实力强的本土企业很多,但不到优秀的程度,总是“不好意思做宣传”,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外地城市觉得南京在中国科技界好像没什么“声响”。

仅仅机器人领域,南京埃斯顿、南京天创、南京蔚蓝科技等等,都是国内第一梯队或创新能力很强的机器人公司,有实力但内敛。

网上有一个段子很有意思,说南京做首都时,大家都没意见。但做江苏省会,其他城市都有各种看法,大家会觉得南京“首位度”不高——其实,如果做大首位度,这是很容易的事,只不过南京没有吸血江苏,“让整个江苏成为背景烘托”。

所以南京当年的市领导才会有这样一句话,“理直气壮讲首位度”。

一个城市尤其还是省会城市,发展经济居然还需要特意强调“理直气壮”……

所以啊,懂江苏生态圈和历史的人,真正懂经济的人都会理解南京而不是单纯的从GDP数字上去“矮化南京”。

其实,南京,还是太厚道了(具体不展开)。

我在朝天宫街道参观时,有位老茶客告诉我:“南京的梧桐,根扎得比地铁深。”

这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

南京地下,藏着各种“历史”,房地产建设房子,商业大楼搞建设,客观而言,短时间的建设都会受影响,但长期来说,这些都会沉淀为城市的恒久价值。

——南京是国内少有的数千年历史中,不管经历多大的挫折与曲折,哪怕被刻意打压,都会在很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路径、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崛起。因此不管任何阶段,南京都是存在感都非常强的,大气、博爱,终于成为华夏文化的归宿。

这次正好杭州的房企纷纷到南京拿地,我和一家开发商开玩笑,到南京尤其要谨慎。

“挖地基要小心,地下睡着六朝人。”

04

事实上,南京顶着省会的帽子,实际上并没有“吸血全省”,也没有把江苏的工业土地指标、土地红线、开发区园区指标、产业补贴政策、成果集群指标,都抓在自己手里。

相反,省会城市很多极为宝贵的核心资源,都在输送全省——当然这是长期都很有意义的举措。

比如,南京大学在苏州办了苏州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常州溧阳办了校区;南京邮电大学在无锡即将办新的校区 ……

这个名单可以拉很长,十多所二十多所在宁高校在其他城市有校区或研究院。

在宁高校对江苏的“校区资源、师生资源”输送,让深圳觉得羡慕。

这与其他很多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吸血”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举个例子,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开办的都是热门专业,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

江苏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南京可能是互联网舆论场的失意者,但其实是中国、江苏的低调贡献者。

南京做的很多都是长期主义、基础物理化学、基础通信的最底层的东西,与商业结合不强,还存在非常大的“科研风险”,但中国总要有人做,对不对?

从雷达、船舶、6G通信、智能电力到电子科研、大气物理等……一个脚踏实地的城市,才能承担这些“大国重器”。这些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是“沉默”的,但没有这些沉默的“0-1”的基础研究,怎么可能可能孕育出“1-10”“10-100”的商业发展?

朋友调侃:“南京像棵老梧桐,自己还没开花,先把荫凉分给邻居。”

当然,久久为功,城市发展不是一个阶段的事,而是长期的沉淀。

长期下来,浮华聒噪是阶段性,而“真诚”才能穿透人心。

就像文章开头里写的那个上海人,“一位特别NICE的老师姐姐”把钱包还给他,还拒绝微信红包打赏。

“派出所的警官姐姐”跟他说,欢迎下次再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南京这个城市,你去看看百年梧桐树就知道它的精神。

树知道答案。

南京的梧桐,是活的史书。

百年前为迎孙中山灵柩而栽,如今枝干虬结如龙,仿佛为整座城撑着伞。

梧桐树下,穿白裙的外地姑娘走过,摄影师抓起相机捕捉光影。树影婆娑,老汉在树荫下摆棋盘,邻居拎着青草糕团和桂花糕路过,分一点给逗猫的孩童。

你要知道,这些树见过大屠杀时的血雨腥风,也听过拉贝日记里的泣血记录。

但它们依然年复一年地绿,把伤痕长成年轮,把悲悯酿成荫凉。

南京人的厚道,是最高明的现代性。

我见识过深圳的搞钱节奏、上海的都市繁华、苏州的江南水乡、杭州的互联网电商与网红,也见识过苏锡常的产业澎湃、镇江的南山北水。

南京和这些城市真不一样。

在浦口火车站看轮渡灯火,就忽然懂了:看过最多的背影,所以珍惜相遇缘分。

南京的厚道,不是愚钝,而是沧桑沉淀后的通透。当然,厚道与通透之余,经济发展和GDP也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南京自己人也是外地人都会看到的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把经济搞好,老百姓的凝聚力会更强、城市自豪感会更高,市民、企业与城市发展正向循环。

“你看紫金山云卷云舒,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尝一口秦淮河的月色,便知道人间值得。”

而当你问,为什么南京连教育资源、医疗福祉、地铁都愿与其他城市共享?

一位赶往常州去上课的南航教授话里:“根扎得深了,枝桠才能放心往天上伸。人活得厚道了,路自然越走越宽。”